生命·礼赞 | 一鲸落,万物生
生命·礼赞 | 一鲸落,万物生
李洋
3月31日,“生命·礼赞——2024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普及活动”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活动现场以讲述、舞台剧、朗诵、歌舞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了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庭、器官移植受者、器官捐献协调员、红十字工作者和志愿者、医务人员的感人故事和大爱精神。
中国红十字会自2010年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充分发挥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动员、意愿登记、捐献见证、缅怀纪念、人道关怀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器官捐献登记人数超过670万人,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1万余例,捐献器官15.8万余个,成功挽救了15万余人的生命。全国已建成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场所220余处,每年清明期间,各地红十字会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缅怀纪念活动,营造浓厚氛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器官捐献这项大爱奉献的事业中来。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 2024-04-04 12:3
“周昕、刘远朝、吴小妹、鞠少良、冯厉廷、陈月兴。让我们记住这些大爱者的名字。”3月30日下午,初春的杭州阳光明媚、微风和煦,在钱江陵园中的浙江省红十字生命礼敬园,6位生前热爱生活的人体器官捐献者平民英雄,正在以绿色生态殡葬的方式回归自然,“荣耀回家”。他们化作春泥,滋养着大地万物。
“爷爷,我想您,我为您骄傲!”
在生命礼敬园的名录碑上,镌刻着5126个熠熠生辉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大爱的故事。一阵风吹过,风铃叮铃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家人无尽的思念。
“昕昕,你永远是爸妈的好儿子,我们为你骄傲!”“如果有来生,愿给你一个健康的身体,愿我们还是一家人!”“我们永远怀念您,我亲爱的母亲!”“老爸,我们现在都很好,您放心!”“父亲,后人不会忘记您的!”“爸爸,孙女很想您,常常惦念您。”——6位捐献者的家属含泪与亲人依依惜别。
2020年2月6日,陈月兴老人因病不幸离世,享年63岁。他是浙江嘉兴人,个体经商户。自从查出罹患胃癌,他就经常跟家人念叨:“如果国家需要,我一定要捐献。”起初,老伴吴女士只把这话当玩笑听,并没有太在意。但陈月兴老人的态度很坚决,他反复跟守在病床边的儿子叮嘱:“儿子,爸爸跟你说的事,你一定要当回事。”儿子张先生听后,眼泪直流,说:“爸爸,知道了,知道了。”临终前,已经呼吸微弱的陈月兴老人在纸条上写道:时间不多,尽快联系红十字会。现在,吴女士还妥善保存着这张纸条。
“我的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最终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他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张先生起初也不能接受父亲的决定,但慢慢地,他越来越能理解父亲,“刚开始觉得完成这件事需要很大的勇气,最后想想,其实也简单,既平凡又伟大。”受老伴的影响,吴女士也接受了这件事:“真的很好,我以后也要这样做。”提起爷爷,10岁的孙女泪光闪闪:“我想爷爷,我为爷爷感到骄傲!”
在生命礼敬园的名录碑上,镌刻着5126个熠熠生辉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大爱的故事。一阵风吹过,风铃叮铃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家人无尽的思念。
“昕昕,你永远是爸妈的好儿子,我们为你骄傲!”“如果有来生,愿给你一个健康的身体,愿我们还是一家人!”“我们永远怀念您,我亲爱的母亲!”“老爸,我们现在都很好,您放心!”“父亲,后人不会忘记您的!”“爸爸,孙女很想您,常常惦念您。”——6位捐献者的家属含泪与亲人依依惜别。
2020年2月6日,陈月兴老人因病不幸离世,享年63岁。他是浙江嘉兴人,个体经商户。自从查出罹患胃癌,他就经常跟家人念叨:“如果国家需要,我一定要捐献。”起初,老伴吴女士只把这话当玩笑听,并没有太在意。但陈月兴老人的态度很坚决,他反复跟守在病床边的儿子叮嘱:“儿子,爸爸跟你说的事,你一定要当回事。”儿子张先生听后,眼泪直流,说:“爸爸,知道了,知道了。”临终前,已经呼吸微弱的陈月兴老人在纸条上写道:时间不多,尽快联系红十字会。现在,吴女士还妥善保存着这张纸条。
“我的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最终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他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张先生起初也不能接受父亲的决定,但慢慢地,他越来越能理解父亲,“刚开始觉得完成这件事需要很大的勇气,最后想想,其实也简单,既平凡又伟大。”受老伴的影响,吴女士也接受了这件事:“真的很好,我以后也要这样做。”提起爷爷,10岁的孙女泪光闪闪:“我想爷爷,我为爷爷感到骄傲!”
一场特殊的婚礼
3月31日,“生命·礼赞——2024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普及活动”现场,舞台剧《女儿的婚礼》再现了一场真实而特殊的婚礼。舞台剧中新娘的原型名叫吴寒宇。
2018年,吴寒宇的父亲不慎在楼梯摔倒,导致严重颅内损伤,陷入昏迷。不幸的是,手术也未能让父亲醒来,他被认定为“脑死亡”。忍着悲痛,家人一致决定,捐献父亲的人体器官,以这样的方式延续他的生命。经检查,父亲的肾脏、角膜符合捐献要求。几天后,父亲的两个肾脏被移植到两名靠血透维持生命的肾衰竭患者身上,一对角膜让两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
2020年6月21日,父亲节,这是吴寒宇特意定下的婚礼日期。她觉得,父亲最大的遗憾是没能看着她出嫁。她希望能在婚礼那天拍下现场视频,发给接受父亲器官捐献的人,请他们替父亲看一眼自己穿上婚纱的样子。现在的吴寒宇生活很幸福,她想对父亲说:“我和妈妈现在过得很好,请您放心。我们会带着您的爱继续前行,做我们想做的事,体验我们想体验的人生。我们一定会幸福、快乐。”
依然少年,奔赴热爱
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志愿者陶一军带着他拍摄的宣传片《依然少年》来到活动现场。他是一名器官移植受者,也是一名“少年”。“对每一个移植受者来说,移植的那天就是我们新生命的开始。希望每一位移植受者都能重获新生、依然少年。”陶一军说。
陶一军已经接受器官移植二十多年了。和所有器官移植受者一样,为了防止身体排斥反应,必须终身服用抗排异药物并定期到医院进行身体各项指标的检查。2015年的一天,他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做例行检查,遇到一名患者为了匹配的肾脏供体足足等待十多年,不得不在家与医院之间奔波,通过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就在那一刻,陶一军萌生了一个念头,拍摄一部关于器官捐献与移植的公益纪录片,呼吁更多人理解和支持器官捐献。经过多年筹备和拍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大型公益纪录片《生命尽头的遇见》问世。“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不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样才能不枉此生。”陶一军说。
这几年,陶一军走过大半个中国,跟踪拍摄了100多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有捐献者家庭的不舍、悲痛和纠结,也有移植等待者的渴望。“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我看到更多的是人性光辉里闪耀的那种温情和善良。对于器官捐献者家庭来说,要做出捐献决定是很艰难的,这种善举是人性光辉所迸发出来的高尚大爱。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打开自己,尊重生命的不同状态,用心感受生命美好,用爱点亮生命、延续希望。”
从1000,到670万
“中国红十字会从2010年开始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至今已经是第15个年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侯峰忠告诉记者,2010年,全国只有1000多人登记人体器官志愿捐献,到现在,全国累计器官捐献登记人数超过670万人,且其中90%以上都是4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个群体是具有高尚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人,对于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侯峰忠说。
截至目前,我国已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1万余例,捐献器官15.8万余个,成功挽救了15万余人的生命。全国已建成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场所220余处,每年清明期间,各地红十字会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缅怀纪念活动,营造捐献光荣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器官捐献这项大爱奉献的事业中来。
“她初心笃志,和光同尘;她如鲸落,将爱意融化,在落日余晖的潮水中,生生不息。”生命礼敬园的草丛中,一只蝴蝶翩翩飞过,仿佛经历过重生。
责任编辑 | 张珊珊 特约编辑 | 吴玥
编辑 | 孟君
资料来源 | 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报、央视影音